无标题文档
首页 综合要闻 通知公告 天津市文化产业项目库 文化创意 广播影视 出版发行 演艺娱乐 文化旅游 数字内容和动漫 文化会展 艺术品交易
  
 
京津两地京剧艺术家代表座谈会侧记
 

 

作者:本报记者 韩晓晶 马竞宇 见习记者 翟志鹏
2012-06-11     天津网-数字报刊
 

  继6月9日北京京剧院“唱响之旅”全球巡演天津行在天津大剧院成功首演传统名剧《龙凤呈祥》后,昨日上午,京津两地京剧艺术家代表——老中青三代演员欢聚一堂,就如何促进京津两地京剧界的交流合作,携手振兴繁荣京剧艺术举行了座谈会。会上,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负责同志和京津京剧艺术家代表纷纷畅所欲言,为进一步密切合作、切磋艺术、多出精品、培育人才、整合资源、繁荣市场等建言献策,研讨交流。

  整合两地资源

  做大京剧市场

  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昨晚,我们在刚刚落成的天津大剧院演出了传统剧目《龙凤呈祥》。演完第一场之后,我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下了一半。在天津这座京剧大码头,在天津观众的检验下,我觉得我们的首演算是将将过了关。令人惊喜的是,我发现昨天的观众并不都是戏迷,有很多年轻人来看戏,这让我们信心倍增。

  北京京剧院的“唱响之旅”全球巡演活动,是我们将京剧推向市场的一次创新和尝试。巡演半年多来,虽然很艰苦,但实实在在激发了更多的人对于京剧的关注、喜欢与热爱,让我们看到了振兴京剧的希望。

  当前,京剧发展最为关键的是,一方面要培养京剧新人,为年轻演员多创造舞台。另一方面,要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剧院。我们举办了青年演员擂台赛,推出“每周一星”宣传京剧新人。同时,邀请老艺术家走进高校开办讲座,普及京剧知识,弘扬京剧艺术。目前看来,这些措施都富有成效。

  振兴和繁荣京剧艺术,时不我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特别期待京剧的两大重镇——京津两地,强强联合,整合各种资源,共同做大京剧市场。比如,我们就邀请了孟广禄老师,到北京来演出,一年达到100出戏,弥补了我们在这方面人力资源的不足,也让北京戏迷过足了戏瘾。此次来津演出,即将上演的《四郎探母》,特别邀请了天津著名杨派、谭派老生张克加盟。这种合作方式将把更多艺术精品呈献给观众。

  现在交通十分便利,我们从北京到天津所用的时间,有时比在北京市里去个地方花费的时间还要少。希望有更多的天津京剧艺术家和青年演员到北京来演出,咱们常来常往,互相捧场,密切合作,共同做大京剧事业。

  天津京剧院党委书记郭季华:北京京剧院名角荟萃、行当齐全、文武兼备,在全国京剧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次,北京京剧院“九大头牌”携骨子老戏莅临津门,让天津的观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国粹艺术的顶级盛宴,是天津戏迷之幸。同时,对于天津京剧界的同行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以北京京剧院天津行为契机,京津两地共谋京剧发展,意义深远。今后我们可在人员互助、人才交流、资源共享上进一步联手,以加盟合作演出的模式,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相互支持,携手为繁荣京剧艺术做出我们京剧人的贡献。

  以京津为依托

  辐射周边城市

  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李派老旦、梅花奖获得者赵葆秀:京津京剧界的关系,用一个成语形容就是“水乳交融”。京剧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天津,很多京剧的唱腔里都有天津曲艺的声腔。很多京剧大家就诞生在天津,比如四大须生之一的杨派。当年我在北京的戏校学习时,天津的杨宝森、厉慧良等老艺术家到北京来演出,我们争先恐后地去看,他们在舞台上呈现的精湛艺术令我们终身受益。

  天津不但出了数不胜数的角儿,而且天津观众十分懂戏,他们表达的方式也十分爽快。你表演得好,他们就掌声雷动。你的表演如果有一点瑕疵,他也表达出来绝不容忍。正是由于天津观众的这种欣赏习惯,才促进了我们在艺术上越发严谨。天津观众对于京剧的发展功不可没。

  天津是京剧大码头,特别希望通过天津能够辐射到周边中小城市,让周边的群众也能欣赏到高端文化。朋友越交越熟,戏也越演越热。我们应当多下基层,走进周边城市,以京津为依托,联手把高水平的京剧演出带给越来越多的观众。

  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著名叶派小生、梅兰芳奖获得者李宏图:此次来津演出,我们在四出剧目的选择上是慎之又慎,因为天津观众太懂戏了。这是一把双刃剑,演好了,使我们获得自信;演不好,以后就没法再来了。正是由于天津观众的热情参与、两地政府对京剧交流的巨大支持,才促成了此次演出。

  希望今后京津两地京剧界能形成有一定规模的交流,针对今天的市场特点,在资金、人才、宣传等方方面面进行资源整合。比如推出固定的演出季、学术交流研讨等。

  此外,我们急需根据当前文化市场的特点,学会打造、包装“京剧之星”,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也来“追”京剧明星。

  发扬“一棵菜”精神

  切磋艺术打造精品

  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裘派花脸、梅花奖二度梅得主孟广禄:昨天,我也观摩了北京京剧院的演出,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今天,又看到北京京剧院的“九大头牌”都来了,大家一起研讨振兴京剧,我感到特别激动。这让我想起领导跟我们说过的一句话,台上要发扬“一棵菜”精神,台下也要发扬“一棵菜”精神,我们要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过去,正是在“百日集训”的培养下,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成长。现在,是我们报恩的时刻。我们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在艺术上更加精益求精,唱好戏,把精品奉献给大家。

  北京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奚派老生张建峰:京剧界有“北京学艺,天津唱红”的说法,天津是京剧演员的“试金石”,我希望此次演出能通过天津观众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当前,我理解文化大发展就是多出艺术精品;文化大繁荣就是多演出。我认为,京津两地多交流,对剧院来说是增进友谊,加强协作;对演员来说,就是学人长处,改己不足。

  借鉴“百日集训”经验

  培养后备人才队伍

  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党总支书记李宝石:25年前,在李瑞环同志倡导的“百日集训”的推动下,许多京剧大师从北京来到天津传艺授课,才使得天津青年京剧团逐渐成长为一只行当齐全、阵容齐整、剧目丰富、流派纷呈,备受海内外瞩目的京剧劲旅。实践证明,“百日集训”为培养京剧人才、振兴京剧艺术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对整个京剧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前,更需借鉴“百日集训”的成功经验,加强京津两地后备人才合作,打造出一只德艺双馨的人才队伍。

  天津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尚派青衣李莉:京津两地京剧界的交流一直以来都有着很好的传统,近几年来,两地交流更加频繁。很多天津观众对于北京的京剧演员如数家珍,昨晚在天津大剧院的首演,从天津观众热烈的反应来看,就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此次北京京剧院来津传经送宝,也是我们业界的学习机会。北京京剧院在改编剧目、推出新人、走向市场等方面做了表率,值得我们学习。虽然我已年过花甲,但仍特别希望自己能够在培养京剧接班人方面抓紧时间多做实事。

  天津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程派青衣吕洋:作为一名年轻演员,北京京剧院前辈们的提携与指点,让我终生受益。去年9月,我曾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出演《牧羊卷》,当时担纲朱春登的是北京京剧院著名老生、谭派第六代传人谭孝曾先生。排戏时正值七八月份,酷暑难耐,但谭老却丝毫不顾高温,坚持从北京赶到天津与青年演员们一同排练。谭老已是年过六旬的人,又是功成名就的艺术家,但在我们面前没有一点儿架子,丝毫没有因为年龄和成就而放低对艺术的追求。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的严谨和执著值得我一生去学习。我特别期待京津两地的京剧人尤其是青年演员,能够不断地交流、合作,继承前辈的精湛艺术和优秀品质,把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扬光大,把京剧和京剧人的精神一代代传扬下去。

  本报记者 韩晓晶 马竞宇 见习记者 翟志鹏

 

 

 

 
  稿源:天津日报        编辑:罗燕鹏  

天津文化信息网 | 天津市新闻出版局 | 北方网 | 天津网 | 今晚网 | 今晚网络超市| 天视网 | 天津电影网| 天添网 |天津文化产权交易所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 | 中国文化产业网 | 北京文网| 文化产业研究网 | 山西文化产业网 | 内蒙古文化产业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天津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80015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