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首页 综合要闻 通知公告 天津市文化产业项目库 文化创意 广播影视 出版发行 演艺娱乐 文化旅游 数字内容和动漫 文化会展 艺术品交易
  
 
天津京剧院王平
 

一部《华子良》 一演十三年

  • 发布日期: 2013-04-01 00:00
  • 作者:本报记者 马明 何树青

天津京剧院创作演出的京剧《华子良》荣获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目前文化部正在组织这些获奖剧目赴全国各地巡演,以此鼓励艺术院团面向基层和观众,促进舞台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天津京剧院在赴山西演出大获成功之后,近期还将赴云南、贵州、浙江、辽宁、黑龙江等地继续巡演,在巡演间隙,记者走访天津京剧院院长、京剧《华子良》的主演王平,请他就《华子良》的创作发表感想。

接到剧本既兴奋又忐忑

记者:请首先介绍一下京剧《华子良》的创作缘起?

王平:那是2000年,天津市文化局副局长、著名剧作家梁波提出一个创意,他说许多人都看过小说《红岩》,其中主要人物,如江姐也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被搬上舞台,深入人心,但在那些作品中,华子良只是一个配角,但这个配角却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他虽然不是主角,但大家都想知道这个“疯子”是怎样一个两面人。这个创意无疑是非常好的。

记者:《华子良》是为你量身定做的吗?

王平:不是。当初这个剧本创作完成后,被推荐给上海京剧院,因为考虑他们拥有尚长荣、陈少云等适合刻画华子良这个人物的演员。后来,梁波副局长率天津京剧院赴台湾演出,在那里他看了我主演的《打金砖》,才蓦然发现天津也有能够饰演华子良的演员,既然如此又何必把剧本交给外省市呢?就这样《华子良》的剧本被要了回来,并由天津京剧院转交到我手上。

记者:能够出演这个角色,是不是很兴奋?

王平:确实很兴奋,但与此同时我的内心也感到很忐忑,一方面是一个演员碰到这样一个好戏,机会难得,因为当时我在剧院演员中排位并不特别靠前,组织上没有考虑老演员,而是把这个任务交给我,这显示出对我的充分信任;另一方面华子良这个人物实在不好演,他是个“疯子”,那么“疯子”应该怎样去表现呢?饰演这样一个疯疯癫癫的人物会不会破坏我已然确立起来的舞台形象?因为在此之前我饰演的都是正面人物,或者说是英雄形象,如传统戏中的岳飞、林冲、秦琼,现代戏中的杨子荣、郭建光等等,那么华子良怎么演?这不仅在考验我的可塑性,也是对我舞台艺术实践的一次具有突破意义的挑战。

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 庞 剑摄

“三疯”“三耍”演活华子良

记者:那么你是怎样迎接这个挑战的呢?

王平:我想首先是要细心揣摩,因为像华子良这样的形象在舞台上从来没有出现过,所以没有什么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当然,在对人物揣摩的时候,我也曾经步入误区。当时我曾到安定医院体验生活,回来后就在怎样表现“疯”上下工夫,如人物发疯后的痴、狂,甚至还摆出扭曲的形态,结果看到镜子中丑陋形象,自己也感觉不对。如果把这种东西搬到舞台上就会破坏观众的视觉,毫无美感,观众来到剧场也不是看病态的表现。

明确了这一点,我就开始对华子良这个人物进行更深刻地剖析,这时我发现华子良其实不是真疯,而是装疯,所以在表现这个人物时就是把握好“疯”的尺度。如在敌人面前,他疯得越严重越好,我把他叫“狂疯”。而在见到自己的难友时,疯的程度就不能那么严重,既要让难友感觉到我是疯子,同时又为他们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掩护战友等,这是“中疯”。在见到离别了十五年的亲人时,他就会流露出真实的感情,这时就是“小疯”。这样就把华子良的“疯”划分出三个层次,其核心是装疯。当然在舞台上出现他独自一人表白内心时,华子良则完全是一个正常的人。

记者:塑造华子良,在艺术上你还采取了哪些手段?

王平:《华子良》不是政治说教,要让人们感觉可信,同时这是一部京剧作品,要有唱念做舞打,要把故事与戏曲的表现手法融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要从艺术的角度出发,不能让人感觉这部戏就是表决心,话剧加唱。如今看来,《华子良》这部戏累就累在内容和表演形式上,因为内心刻画的东西太多,还要把它唱出来,做出来,还要动情。这跟已往的传统戏有显著区别。

表演传统戏,完成了唱段,动作规范,胡子、水袖、蟒袍,把这些表现清楚就算完成任务,是完全程式化的。《华子良》则不行,因为大家一看就知道是现代的,就会产生联想,稍有不对就会看出来。当然在追求对生活准确再现的同时,现代戏也讲究技巧,并通过这些技巧使舞台上绽放出闪光的艺术火花,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京剧《火烧望海楼》中的耍辫子,《智取威虎山》中的打虎上山,《骆驼祥子》的耍车。那么《华子良》采用怎样的手法才能让人们获得艺术的享受呢?

我们精心设计了剧中的“三耍”:一是耍草帽。在敌人面前,华子良用耍草帽的办法,让战友们别吃馊饭,最后迫使敌人改换新米。二是耍鞋,在敌人对自己产生怀疑时,他就使劲耍鞋,以此来迷惑敌人。三是耍筐,即在华子良独立下山时,他自认为摆脱了敌人的跟踪,兴奋之余耍起筐来。这段箩筐舞巧妙地把筐利用起来,既充满观赏性,又符合剧情的发展,后来赢得人们的广泛赞赏,许多专家也认为这是《华子良》中最出采的一场戏。中国戏曲学院还把这段箩筐舞列入教材,作为现代戏的表演典范。

记者:《华子良》推出以后,赢得广泛赞誉,也拿了许多大奖,但个中甘苦恐怕只有你自己才能深刻体会吧?

王平:是呀。《华子良》虽然不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但是凭借四十多年的积累,我不仅完成,而且丰富了这个角色,为此付出再多辛苦感觉也值。平心而论,《华子良》这部戏演起来很繁重,能把嗓子唱哑,更何况还有繁难的动作,繁难的技巧,演起来难免磕磕碰碰,如剧中有很多后背着地的动作,我在一次排练时就被摔成脑震荡,伤得不轻。

老艺术家甘当绿叶

记者:在《华子良》中,许多老一辈艺术家也出现在舞台上,他们是怎样参与到创作中来的?

王平:这也是让我特别感动的地方,如杨乃鹏、邓沐玮、李莉、李经文等,这些独挑大戏的艺术家,在《华子良》中甘当配角,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在排演《华子良》时,大家都打破了传统观念,甘当绿叶。我想这要归功于《华子良》这部戏,它所弘扬的思想感化了人们,使大家的思想境界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我还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华子良》至今已经演了十三年,但演出队伍依然是原班人马。当年四十多岁的现在快六十岁了,五十多岁的现在已经退休,但《华子良》的演出脚步始终未停。这次评选国家保留剧目,《华子良》榜上有名,这说明这部戏得到国家的认可,可以长久保留下去了,这是让我们感到非常自豪的事情,为此我们要进行全国巡演。在巡演开始前,我问几位老艺术家,你们感觉身体怎么样?能不能完成巡演的任务?他们表示,只要你华子良跑得动,我们就行。闻听此言,我真的很受感动。一句话,《华子良》的凝聚力是最让我难忘的。

记者:从更开阔的角度看,《华子良》取得的成就对天津京剧院具有怎样的意义?

王平:《华子良》的成功使我想起前任文化局长方伯敬说过的一句话:剧团有戏才有戏,没戏就没戏。天津京剧院原来的知名度不如现在,一度处于低谷。当时老一辈艺术家退下去,中年演员接过班来,但市场不景气,剧团老是把那几个传统戏演来演去。后来有了《华子良》就不一样了。这部戏一炮打响,且影响越来越大,日益深远。我觉得这当然要归功于这部戏的主题思想、表现形式和它所具有的艺术观赏性,这样有戏了剧院也就“有戏”了。现在我敢说,我虽然出演华子良,而且拿了很多奖,但“华子良”三个字比王平这两个字要响亮得多,因为天津的《华子良》这部戏在全国叫响了,天津京剧院由此奠定了更厚重的根基,天津京剧的道路也势必越走越宽广。

 
  稿源:今晚报        编辑:罗燕鹏  

天津文化信息网 | 天津市新闻出版局 | 北方网 | 天津网 | 今晚网 | 今晚网络超市| 天视网 | 天津电影网| 天添网 |天津文化产权交易所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 | 中国文化产业网 | 北京文网| 文化产业研究网 | 山西文化产业网 | 内蒙古文化产业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天津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8001570号-1